欢迎来到汝阳县绿色建材暨装配式建筑协会!

汝阳县绿色建材暨装配式建筑协会

/// 行业动态 ///

首页 > 行业动态

未来装配式建筑与住宅产业化发展前景预测
发布时间:2017-12-20   浏览:1954次

  2017年是装配式建筑发展迅猛的一年,在发展中总结到了很多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其中各大集团企业存在人才缺失问题严重,技术无法实践,这也是使整个行业存在巨大的挑战,国内各大职业院校务必针对装配式建筑行业人才培养,进行新一轮的专 业建设与改革。协同企业建设一批具有专 业实践的行业人才,为企业输送人才,共同推进我国建筑工业化进程。

  我国装配式建筑住宅产业化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 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创建和起步期

  微信截图_20210716155049


  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向苏联学习工业化建设经验,学习设计标准化、工业化、模数化的方针,在建筑业发展预制构件和预制装配件方面进行了很多关于工业化和标准化的讨论与实践。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研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设计施工技术,形成了一系列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体系,较为典型的建筑体系有装配式单层工业厂房建筑体系、装配式多层框架建筑体系、装配式大板建筑体系等。六七十年代借鉴国外经验和结合国情,引进了南斯拉夫的预应力板柱体系,即后张预应力装配式结构体系,进一步改进了标准化方法,在施工工艺、施工速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三化一改”方针,即: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与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墙体改造,出现了用大型砌块装配式大板、大模板现浇等住宅建造形式,但由于当时产品单调、造价偏高和一些关键技术问题未解决,建筑工业化综合效益不高。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在计划经济形式下政府所推动,以住宅结构建造为中心的时期。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的探索期

  微信截图_20210716155058

  20世纪80年代开始住房开始实行市场化的供给形式,住房建设规模空 前迅猛,这个阶段我国工业化方向做了许多积极意义的探索,例如模数标准与工业化紧密相关,1987年我国制定了GBJ2—1986《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主要用于模数的统一和协调。部品与集成化也开始在20世纪90年代的住宅领域中出现,这个时期相对主体的工业化,主体结构外的局部工业化较突出,同时伴随住房体制的改革,对住宅产业理论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以小康住宅体系研究为代表,但是这个时期住宅产业化与房地产建设的发展脱节。

  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的快速发展期

  微信截图_20210716155107

  这个时期关于住宅产业化和工业化的政策和措施相继出台。在政策方面,2006年原建设部颁布了《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实施大纲》,其中以宝业为代表的一系列住宅产业化基地也相继问世。2008年又开始探索SI住宅技术研发和“中日技术集成示范工程”。在装修方面,进一步倡导了全装修的推进。近年来,地方政府关于住宅工业化的政策也相继出台,其中北京、上海、深圳、沈阳等城市也专门制定了规范。

  2013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发布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及2017年住建部印发《“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与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行业基础和现状,对我国未来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与住宅产业化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并总结如下:

  1、形成领军的龙头企业

  根据日本的产业化发展经验,在发展初期,在社会化程度不高、专 业化分工尚未形成的条件下,只有通过培育龙头企业才能使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逐步成熟,发挥各种大型专 业企业的领军作用,才能带动全行业的发展。

  2、确立工程总承包的发展模式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从设计、建造到施工的各个环节,都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专 业技术要求,因此,成立一支专 业化的、协作化的建筑工业化工程总承包队伍尤为重要。采用工程总承包的发展模式,在研发设计、构件生产、施工装配、运营管理等环节实行一体化的现代化的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可以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在设计、生产、施工和管理等一体化方面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实现整体效益的大化。

  3、形成成熟的、多样化的技术体系

  未来发展的趋势是逐步完善预制装配剪力墙结构体系关键技术,发展高强混凝土技术和预应力技术,进一步研发预制/预应力框架结构体系和预制/预应力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形成系列化、多样化的技术体系支撑,保障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4、形成通用体系

  通用体系是采用定型构件的方法,以部品构件及连接技术的标准化、通用性为基础,一个构件厂生产的构件能在各种类型的房屋之间互换通用。通用体系适合组织构配件生产的专 业化和社会化,是更有利于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工艺,是一种完 美的工业化形式,必然是未来发展趋势。

  5、形成成熟的SI体系

  SI体系是将主体结构体系(skeleton)与户内装修及设备填充体系(infill)体系完全分离,在主体结构体系强调耐久与安全性能的同时,装修与设备则注重灵活性与更新改造的方便。这种理念是指通过将住宅骨架和基本设备与住户内的装修和设备等明确分离,从而延长住宅的可使用寿命。因为骨架寿命一般较长,而装修和住宅用设备老化较快,如不能改装设备与更新装修,建筑将不能再继续使用。我国及一些发达国家近年来一直致力于SI体系的研发和推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形成适合预制混凝土结构的成熟的SI体系住宅。

  6、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领域拓展

  随着高强混凝土技术和预应力技术的发展,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向大跨、重载的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领域拓展,更能充分发挥结构的经济效益,是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势。

  7、全面应用BIM信息化技术

  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期中的应用BIM技术,以敏捷供应链理论、精益建造思想为指导,建立以BIM模型为基础,集成虚拟建造技术、RFID质量追踪技术、物联网技术、云服务技术、远程监控技术、高端辅助工程设备(RTK/智能机器人放样/3D打印机/3D扫描等)等的数字化精益建造管理系统,实现对整个建筑供应链(勘察设计/生产/物流/施工/运行维护)的管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结语:

  鼓励各方积极参与装配式建筑行业,是建筑产业升级换代的发展方向。相关设计、施工、监理须积极顺应发展趋势,应看到其目前的发展现状:装配式建筑具有政策引导及支持,绿色建筑具有相关国家补助资金等,同时存在较强技术、人才投入。为此,在装配式发展阶段,应采取“先造人才,再造建筑”的方法,促进专 业化人才建设,实现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新目标。为企业输送人才,促进领 先产业发展利益分享,同时鞭策后续企业提升能力,在适应市场发展条件下紧紧跟上,从而形成校企合作共建人才的闭环,促进装配式建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